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航空航天都不是问题小小的圆珠笔给中国制造带来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27  浏览次数:438
核心提示:【上海机械网 最新资讯】第一个问题: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第二个问题:小小的圆珠笔尖是否容得下
【上海机械网 最新资讯】第一个问题: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第二个问题:小小的圆珠笔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独具和价值坚守?
在探讨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圆珠笔一分线利润”现象。我国一年要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圆珠笔只有一分钱利润,甚至只能赚一厘钱?

  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最近表示,在他们企业,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圆珠笔,而一支笔便宜的只能挣几厘钱,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那么,谁把大头拿走了呢?外国人。小小笔头恰恰集中了一支圆珠笔利润的大头。资料显示,尽管中国为世界提供了80%的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外汇进口。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我们只赚一个微薄的苦力钱。

 

  何以至此?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小小笔头折射的是“中国制造”的困境。

  圆珠笔头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同时还要和滚珠完全贴合,既要书写流 畅,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头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 超过0.3丝。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头?

  按照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的说法,“圆珠笔不好用”背后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 距。”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体来说,仍是严重短缺,一些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国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蓝领工人”地位。

  汤涛还说,“在军工等特殊行业,中国的大国工匠更多一些,在一些传统行业,我们的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少了一些。”

  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到5%;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高达400余万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

  那么,来面对第二个问题,很多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那么,小小的圆珠笔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独具和价值坚守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容得下,那正是核心技术所在。德国人把一个螺丝钉的设计制造设置博士学位就是样板,上海制笔工人应明的事迹也是证明。

  应明原是上海英雄金笔厂的开模工人,他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生产出完全不含铅的新笔头,初步实现了自己圆珠笔头“中国创造”的梦想。 2013年年初,当一张产品检测报告从美国寄来时,随之而来的,还有2.8亿个笔头的国际订单。这得益于应明研发的树脂笔头生产设备。媒体报道,应明花了 两年时间,试验了2000多次,大约花掉1000万元。事实上,这前前后后,他用了二十多年,忍受了太多得不到同行认可的孤寂。

  也许,“能不能忍受孤寂”恰恰是工匠和手艺人的分界线,这种在一个圆珠笔尖上做道场的执着精神和价值坚守完美诠释了工匠的要义。工匠的核心不一定是去“制造”什么,而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那需要极好的定力才行。

  老马以为,我们的确缺少“大国工匠”,一些领域欠缺独具匠心也是事实,但世界浮躁喧嚣如此,我们更需要出产“大国工匠”、培植匠心、包容静气的土壤。而这,岂非是整个“中国制造“最需要提升的内功吗?

借用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对联送给我心目中的大国工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遇到千般干扰万般诱惑,依然能心静如水,初心不改,就与古圣先贤没什么两样了。
未标题-1副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